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
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前我国最大的一座水电工程。该工程1988年完成。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约3公里处。长江出三峡峡谷后,水流由东急转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扩宽到坝址处的2200米。由于泥沙沉积,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坝、西坝两岛,把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为长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节断流。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横跨大江、葛洲坝、二江、...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元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
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
禹,姒姓,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远古传说中的著名治水人物。他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淹没了房屋,冲坏了田地,百姓们深受其苦。尧命崇地伯鲧领导治水,鲧采用"障水法"但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水患。后舜即位后,命鲧子禹继续负责治水。禹总结其父"障水法"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走遍九...